解放战争结束后,那些在战场上被人民子弟兵俘获的国军高级将领,先后被关押在功德林和抚顺战犯管理所迪时策略,接受改造。只要他们没有犯下滔天罪行,一般都能在1959年以后陆续获释。唯独那些在战场上俘虏后,仍被认定残害百姓的将领,才会被执行枪决,成为历史的终结。
不过,世事难料。据统计,在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国军将领中,有四位情况特殊。照理说,凡是在战场上败北被捕者,都应接受关押改造。然而这四位将领却非常幸运,不仅未被囚禁改造,反而被邀请共同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,成为特殊的存在。
第一位是区寿年。区寿年出身广东罗定,属于粤系将领。在国军内部,地方杂牌将领能晋升到中将兵团司令官的位置,实属罕见。尤其在解放战争期间,兵团司令官多为蒋介石亲信的黄埔系将领,区寿年能够脱颖而出,尤为不易。
展开剩余67%1948年6月,豫东战役爆发。第七兵团在区寿年指挥下参战,却在国共双方首次大规模兵团对抗中兵败被俘,成为华东野战军俘获的首位国军兵团司令官。尽管战败,区寿年非常幸运,1950年即获释放,并在组织安排下回到广东老家任职。1957年1月15日,因病去世,享年仅55岁。据说,他的舅舅蔡延锴在他的获释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第二位是王元直,黄埔军校出身,早年进入陈诚麾下的土木系部队,因勇猛善战,多次立功。解放战争时,他担任国军主力第11师师长。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,第11师历任师长多为名将,如黄维、胡琏、罗卓英乃至陈诚本人,因此担任此职几乎预示着将来的辉煌。
可惜王元直未能赶上好时机。如果他能在解放战争前就担任第11师师长,或许未来能成为第18军军长。然而,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后,他并未被关押改造,而是被安排到华东军区步兵学校任教。1950年,他又参与筹办南京军事学院,被聘为教员。因在军事教育领域的贡献,1958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,这样的经历在全军中独一无二。
第三位是邱维达,同样是黄埔系将领。毕业后进入第74军服役,该军人才济济,王耀武、张灵甫、李天霞等多位名将均出自该部。邱维达在解放战争期间接替张灵甫成为第74军军长。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战败牺牲,邱维达随后率军参加淮海战役。
淮海战役中,第74军全军覆没,邱维达本人也被俘。幸而1950年便被安排到华东军政大学任教,建国后在江苏任职,投身祖国建设。1998年3月29日,邱维达因病去世,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。
第四位是川军名将郭勋祺。土城战役使他声名大振,显示出其能征善战的能力。然而他非蒋介石嫡系,抗战期间又与新四军关系密切,因而遭蒋介石撤职。
解放战争时期,郭勋祺获重用,担任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,与康泽一道守卫襄阳。但尽管名声显赫,他仍难挽败局,最终与康泽一同兵败被俘。
蒋介石宠信的康泽被押往功德林改造,直到1963年获释。相比之下,郭勋祺待遇较好,后来投身西南解放事业。建国后,他先后任四川省交通厅厅长、水利厅副厅长等职。1959年12月28日,郭勋祺因病逝世,享年不详。
这四位国军将领,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中,因种种特殊原因,免于牢狱之灾,转而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迪时策略,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历史注脚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