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,为了为即将全面侵华做好准备,日军在国内通过媒体大肆渲染关于中国军队的负面消息。日本的媒体将中国军人描绘成一群懦弱、无法作战的杂牌军,仿佛他们不过是一些由地痞流氓组成的乌合之众,毫无战斗力,只是为了金钱而战斗。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,很多日本人对中国的轻蔑更深了,他们纷纷涌向军队,志愿成为日本政府侵略中国的先锋。直到1937年8月淞沪会战的爆发,中日两国的军队倾尽全力展开对决。出乎意料的是,上海的中国军队并非如日本媒体所描述的那般兵力薄弱牛势策略,反而是一支强悍的精锐部队,令日军士兵大吃一惊,战场上的局势也大为震动。
日军上等兵三浦永久在其日记中写道:“我们被长官骗了,这里的敌人太强了,上海到处都是我们的尸体!”那么,淞沪战役究竟有多惨烈呢?让我们通过侵略者的记录来了解其中的真相。
昭和12年,日本全军兴奋地迎来了与中国的全面战争。在京都的我们,满怀激情地庆祝,大家喝酒狂欢,认为这将是日本走向亚洲霸主地位的关键一步。击败中国后,我们的民族就将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种族。在此之前,曾有一位同僚北海君,早在昭和7年就踏上了中国土地,短短几年内他便在关东军一路升迁,从一个普通士兵晋升为曹长。
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人来说,在战场上通过杀敌立功是晋升的唯一途径。回想起当年山浦叔叔通过在日俄战争中的英勇表现,才能从一个海军下士晋升为如今的大佐,令人钦佩。大家认为,中国这个幅员辽阔、资源丰富的国家,必定在精锐的日本军队面前束手无策。上海一定会像满洲一样很快沦陷,作为军人,谁能在此时退缩呢?
展开剩余79%9月3日,我们终于接到军部命令,作为支援上海的第3批增援部队出征,同行的有大岛、竹下、浅野、内藤和加贺等人。我们曾是同班同学,出征前我们相互鼓励,在战场上要勇敢无畏,誓言要在南京重聚。
9月11日,我们的军舰终于抵达了上海港口,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这片大陆,之前只能在地图上看到。中国的土地辽阔,东西跨度数千里,远远超出日本的体量,我们正在开始征服这片广袤的土地。
当天夜里,炮火的轰鸣声从远方传来,帝国的战机不断向上海投下炸弹,那是我们最后的宁静,明天,战斗就要开始。
9月12日,我们的小队接到命令增援虹口。一路上,眼前尽是被炮火摧残的废墟,城市几乎完全被毁,早已没有中国人的踪迹。大岛君一边走一边和我谈论着中国女人,言辞猥亵,说她们比日本女人更有征服欲,上海一旦被攻下,他定要去实现自己的愿望。
我们接替的是一支来自北海道的队伍,他们刚刚抵达,但只剩下了七人。显然牛势策略,战斗的残酷远超预期,我们必须更加小心应对。
进攻开始了,我们的目标是占领一座仓库。炮兵部队先行发射毒气弹,接着我们戴上防毒面具,准备进入。然而,当我们接近仓库时,敌军突如其来的反击让我们措手不及,手榴弹和子弹如雨点般打来。广木君和春山君来不及反应,便倒在了血泊中。我们瞬间被敌军的猛烈反击压制,局势陷入僵局。为了挽回局面,山田老兵带着炸药匍匐前进,准备摧毁仓库大门。看到他英勇无畏的背影,我们都深受鼓舞。然而,敌军随即展开了自杀式反击,几名敌军士兵先后从楼上跳下来,带着炸药朝我们冲来,山田前辈当场被炸死,进攻暂时中止。
初战的结果极为惨重,我们损失了17名士兵,连敌军的影子都未曾见到。
那晚,我们辗转反侧,难以入眠。第3大队为阵亡的战友举行了简朴的祭奠仪式。令我震惊的是,这300名阵亡的士兵几乎全是刚补充的新兵,仅仅两天,他们便命丧沙场。
石井前辈感慨道,之前,他们已与中国军队激战两个星期,队伍里已有700多人阵亡,但连敌军的主阵地都没有突破。
这场战斗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,敌人远比我们预想的要强大。
13日,我们与第7大队联合发起攻势,目标是敌军城东的阵地。炮火猛轰,接着战车压上,成功压制了敌军。但令人震惊的是,敌军并未如想象中那般惊慌失措,而是在指挥官的带领下冷静组织起反击,这与平时长官口中对中国士兵的描述大相径庭。
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,我们终于攻占了敌军的阵地。但几名重伤的敌军士兵仍试图发动最后的反击,藤田君就在这关键时刻牺牲了。
夜幕降临,敌军再度发动进攻,我们准备迎接更为猛烈的攻击。每一次的攻势,敌军的尸体就像堆积如山,面对如此惨烈的局面,仍然不曾屈服。
敌军连续多次发动进攻,直到14日凌晨,他们动用了坦克,我们最终不得不放弃该阵地。那时,敌军的士兵穿着各式各样的军服,正如我们的长官所说,中国四分五裂,军阀割据,部队配备各异。
15日的战斗中,我们再次遭遇伏击,十多名士兵毫无防备,惨死在敌军狙击手的攻击下。与我并肩作战的黑藤君被子弹射中胸部,临死前还求我救他,但在我冲出来救他时,两名战友已被敌人击毙。
我眼睁睁看着战友死在我眼前,这种无力感让人窒息。
接下来的医院战斗更是激烈,双方展开了残酷的白刃战。随着敌军的增援,战斗愈发激烈。为了保护我,大岛君也英勇牺牲。
两天内,曾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个死去,这种无尽的痛苦让我无法言表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